首页 常识
首页 > 常识 >

刘华北到底是谁害的(刘华北遇害真相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31 10:47:39    

1945年,抗日战争进入尾声,在日本投降的关键时刻,作为中共大后方、处于心脏位置的陕北延安,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潜入了许多国民党特务、间谍。

这些躲藏着的蝇鼠,蛰伏在黑暗中,时不时就冒出头,狠狠地咬上一口,接着又迅速钻回他们臭气熏天的下水道。

1945年8月19日,晴空万里。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的孩子们排着队在做早操,保育员梁国欣发现队伍里,独独少了刘伯承的女儿刘华北,便走进孩子们睡觉的窑洞。

靠着门的一张小床上只鼓起一个小小的包,梁国欣看得好笑,走近趴在小床的围栏上,温柔地喊道:“我们小华北怎么还赖床了啊!”

她推了推孩子,没有动静,再推了推,还没有动静,她的心里浮现出不好的预感,一只手直接掀开了孩子的棉被。

“啊!”梁国欣尖叫一声,直接往后跌坐在了地上。

红色,是满眼刺目的的红色。刘华北静静的躺着,被褥上全是鲜血。

孩子的脖颈上、裤子上全是鲜血,还不时有鲜血从嘴巴里流出来,她就这么浑身鲜血的躺在床上,没有了生息……

刘伯承和孩子在一起

刘华北到底因何而死?是谁歹毒到要拿孩子泄愤?凶手又是否最终受到惩罚?今天馆长就带大家走进洛杉矶托儿所,探寻刘华北遇害的真相!

洛杉矶托儿所

1940年抗日战争正值相持阶段,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,我们党的战士们在火线上冲锋,在敌人的枪炮下战斗。

当时,许多前线指战员的孩子都寄住在陕北老乡家,老乡们很热情,总愿意接纳这些“战士们的孩子”,但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。

位于敌后的陕北备受日军“扫荡”的摧残,老百姓大多贫苦,常年吃不饱穿不暖,收养了这些孩子,拿着我党的补贴也常常窘迫。

另一方面,由于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,以及足够多的食物等多方面原因,很多孩子瘦骨嶙峋甚至还没有长大就夭折了。

但这些都是不可抗衡的因素,面对那些从小收养过来的孩子,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疼爱,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,绝大一部分都都不愿意再将孩子还回去。

可这样一来,孩子们虽然也有了温馨的家庭,可他们的亲生父母,那些为党和国家冲在最前线的战士们却多少有些伤感。

因此,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如何平衡战士们、孩子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难题。

第一个提出要建托儿所的是卫生部部长傅连暲,他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。

毛主席对他说:“等育儿所办起来了,娇娇(主席的女儿李敏)第一个报名!

1940年,“延安中央托儿所”就这样成立了,主要接纳前线指战员与革命烈士的孩子。

党中央将兰家坪上的六孔窑洞分配给托儿所,除所长丑子冈外又配备了几个保育员。

第一批入园的孩子有七个,李敏就在其中。有了毛主席领头,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从老乡家、战场上接回被送到托儿所。

毛主席

等到战略相持阶段的末期,我党战士在战场上与日军在战场上纠缠、牵制,另一面蒋介石唯恐我党发展壮大,对我党实行经济封锁,托儿所孩子们的生活也变得极为艰难。

远居香港的宋庆龄从未将视线从苦难的祖国移开,她深切关注着国内抗战,默默为祖国做着自己的贡献。

得知中央托儿所的困境后,宋庆龄心急不已。她马上与洛杉矶的华人华侨、国际友人取得联系,再多方疏通关系才将一批批珍贵的物资送到了炮火中的延安。

这批物资里,有孩子们最需要的被褥、衣服、粮食、药品,甚至还有最珍贵的各种疾病疫苗。

宋庆龄

为了感谢宋庆龄、感谢远在大洋彼岸同胞们的深情厚谊,中央托儿所正式更名为“洛杉矶托儿所”。

洛杉矶托儿所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为数不多的安宁与幸福,孩子们被牢牢庇护在战火的中心,他们吃得饱、穿得暖,他们可以学习、可以歌唱。

每个星期天是父母们探视孩子们的日子,每当这个时候,托儿所里便是延安最充满欢声笑语与童真的地方。

丑子冈是洛杉矶托儿所的所长,所里的孩子无一不是在她的关照下长大,她对每一个孩子付出最诚挚的爱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“丑妈妈”。

剧照:丑子冈

直到建国进京前,她长达九年的光阴和心血全都投注进了这座托儿所。

托儿所里的孩子大多是干部子女,无形中引起日本、国民党等特务的觊觎。

为了保护孩子们,丑子冈对保育员们千叮咛万嘱咐,时刻不能放松警惕。

她自己更是谨慎、再谨慎,为此不惜把套在女儿丑松亮手中的传家宝——一个银镯子取下来,改成一双银筷。

每次给孩子们盛饭前,她都要用银筷检查饭菜,唯恐敌人在孩子们的饭食中投毒。

剧照:丑子冈和孩子们

银筷能试出一些含硫或硫化物的有毒物质,但随着近代提纯技术的进步,一些有毒物质不再含硫或硫化物,甚至还出现了氰化物、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,银筷是无法试出的。

尽管丑子冈小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,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顺利地长大,刘华北的死是其中唯一的例外,也是丑子冈一辈子的自责与内疚……

血案发生

1945年,日本法西斯势力宣布投降,随着日军从中国战的退出,国民党的狼子野心更加不加掩饰。

经过漫长的抗日战争,中国大地到处一片凋敝,百姓生活艰苦,苦难的人民最渴望的便是和平。

剧照:丑子冈和孩子们

蒋介石当局罔顾人民意愿,视中国共产党为其施行专制统治的“眼中钉、肉中刺”,还未将日本人赶回老家,便迫不及待开始向我党施压。

此时的刘伯承与妻子汪荣华都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,他们的大儿子刘太行与大女儿刘华北都被送到了洛杉矶托儿所照料。

刘华北小时候白白嫩嫩、软软糯糯,既听话又乖巧,是夫妻俩的心头宝。

在托儿所里,小华北也是让保育员们无比省心的孩子,可夫妻俩不知道的是,就这样小小的孩子,会即将离他们远去……

1945年8月18日夜,天气闷热地令人烦躁,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的一个窑洞里,只听见孩子们睡得香甜的呼吸声。

刘伯承夫妇

所长丑子冈查过岗,确认每个孩子都睡得香甜后才离开,走前她像往常一样交代保育员周桂枝和梁国欣,一定不要放松警惕。

两个保育员一直巡查到半夜,周桂枝离开去烧热水,只留下梁国欣。

梁国欣接着巡查,不敢放松,却中途肚子疼了起来,她等了很久不见周桂枝回来,却再也忍不住疼痛,便跑回房拿止疼药。

窑洞的窗外静悄悄的,黑暗中却像是有什么邪恶正在酝酿……

一个叫李建华小姑娘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睡得迷糊,好像听到谁压低声音在叫着:“华北、华北,你爸爸叫我们来看你……”

延安托儿所

她眼睛艰难地张开一点,隐约间看见一高一矮两个身影站在窑洞靠外的小床边,拿着一个包。

接着,小姑娘的眼皮子却再也撑不住,又睡了过去。

第二天一早,小建华像往常一样起床,出窑洞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,却始终没看到小华北。

她回到窑洞,看见华北的床上盖着一块白单子,她很奇怪,把白单子掀开,华北那张惨白的小脸就露了出来,嘴边有一道血痕。

她不知所措,却也隐约知道,华北是回不来了……

8月19日清晨,刘伯承夫妇正吃着早饭,准备饭后便带着买好的礼物去托儿所看望孩子。

托儿所的孩子们

他们还未动身出发,便先得到了女儿遇难的消息,两人先是震惊,接着便止不住泪水漫湿了眼眶,妻子汪荣华更是哭得不能自已。

是啊,亲生骨肉就这样被残忍地杀害,天下哪个父母能够接受!

丑子冈在事发后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保卫部,对小华北案件的调查由此展开。

后来的调查中,有一个孩子说:“我看到华北被人带走了,还听到她喊叔叔……”。

从这个孩子的叙述中可以说明,敌人是有预谋的,提前便和小华北有过接触。

可调查到这里,再也没能查到其他线索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小华北之死也一直成谜。

左起:沈元晖、傅连璋、丑子冈

答案似乎无从知晓,却又意外明晰。

当时日本已宣布投降,国民党虎视眈眈,刘伯承即将任职晋察冀军区司令,小华北之死无疑是敌人向刘伯承发出的残忍威胁。

事实上,小华北之死的确成了刘伯承一生的痛,但他从没有向敌人屈服。

除去华北父亲的身份,他还是我党的一名战士,一切以国家为先!

虎将刘伯承

刘伯承,原名刘明昭,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开县。刘父重视教育,等刘伯承刚过5岁生日就将他送到私塾读书。

小平同志和刘伯承

后来刘父病逝,家境败落,刘伯承耽于生计开始务农,也正是这一段经历使他能深切体会到农民生活的水生火热。自此,他“拯民于水火”的志向也由此而生。

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刘伯承知道,他该为自己的志向、为祖国人民去奋斗了。他毅然决定从军,剪掉辫子、离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尚在襁褓的儿子,踏上了他的革命征程。

1915年,辛亥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窃取,袁企图恢复帝制。孙中山先生发起“护国运动”,号召各地志士加入讨袁大军。

刘伯承也在讨袁大军的行列,在川渝等地号召起义。

孙中山

在一次攻城中,刘伯承冲锋在前,带着战士们强攻。敌人的子弹疯狂射出,一颗子弹贴着刘伯承的头顶射过,另一颗直接打入刘伯承的太阳穴从右眼中飞出。

剧烈的疼痛让他昏倒过去,倒在了被战友鲜血染红的土地上,后来还是下属在死人堆中艰难找到了还有一丝气息的他,并把他救活。

当时袁世凯贴出悬赏榜文,刘伯承被迫躲藏起来,只给眼睛的伤处敷了些草药。隐蔽一个多月后,他的右眼伤情严重恶化,接受治疗已经迫在眉睫,迫不得已,他来到一家洋诊所。

刘伯承、小平同志等将领

诊所医生沃克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医,经验丰富,他查看过刘伯承的伤势,决定先给他全身麻醉后进行手术,剔除眼睛里的腐肉。

刘伯承听过医生的治疗方案,皱了皱眉头:“全身麻醉可能会影响我的大脑功能吗?”

那个年代,手术总是危险的,沃克医生点了点头。

“我不需要麻醉。”比起忍受非人的疼痛,刘伯承更不愿意大脑功能有受损的可能,他必须保持清晰的头脑迎接未来的战斗。

沃克医生却不愿同意,因为他提清楚眼部手术的痛感,实在无法相信有人能有如此强大的意志。

粟裕、小平同志、刘伯承

后来,直到刘伯承找来弟弟刘叔禹作保,又再三请求,沃克才终于无可奈何地应下。

手术开始,沃克的手术刀一次又一次地划下,刘伯承疼得浑身颤抖、冒冷汗,他的双手紧紧抓着身下的白床单,嘴里的手帕也几乎要被咬破。

沃克医生的头上也不由得沁出了汗,下去的每一刀都小心再小心。

手术的三个小时仿佛过去了三个世纪,等到结束,沃克对刘伯承说:“我刚刚真怕您挺不过去!”

刘伯承却说:“怎么会!我还数着您下了多少刀呢,一共七十二刀!”

刘伯承

刘伯承以七十二刀换来了自己革命道路的无意外前行,此后,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,一直都有他的身影。

他确实做到了如他十九岁踏上革命道路时所说的那样,“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,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?”

可就是这样可以生生在手术台挺下七十二刀不曾落泪的勇士、中华人民共和国钢铁般意志的英雄,却在面对女儿惨死时潸然泪下。

刘伯承家人和小平同志家人合影

刘伯承的一生都在追忆、在思念永远停留在了六岁的小华北,他无愧于党,无愧于人民,却最愧疚于自己的女儿。

儿子刘太行回忆父亲临终前绵病榻的日子,一天很少有清醒的时候,偶尔清醒过来,他就拉着夫人汪荣华说:“我对不起华北,我太对不起她了,我没能把她养大!”

遗忘永远比死亡更可怕。刘华北死了,她为党的伟大革命而死的,她是人民的女儿,我们不该、更不能忘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