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首页 > 常识 >

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意思(慧能禅师此言指的是什么样的状态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2 08:24:41    


为什么能成为“六祖”?

慧能,其声名虽不及孔子、老子之大,但是,却被后世认为是禅宗真正的创始人。由此可见,慧能的思想里所蕴含的哲理与智慧,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。他的一句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”,更是立足于禅学、参透了儒家思想、说明了老庄思想,可谓是集大智慧于一体。成为“六祖”,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

两句话,道出了禅学真谛

为何说慧能一句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”道出了禅学真谛?首先,我们得从佛学的义理说起。佛学,讲究的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,日复一日地念经,就是为了让自己心静,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。正如佛教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中的义理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这里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男女色相。而是指人们的痛苦与烦恼都是来自自己看到外界所引起的贪念,因果循环,如此,色、空从根本上说,是一体的。

换句话说,色来源空,世间色都是空性。反之,空性又是色的本质。故而,一切色都能回归到其本质——空性。接着,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就不难理解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”这个中的禅学真谛了。

一个“无”、“非”,可以说是慧能在不断的修行过程中,顿悟到自己之间看到的实实在在的物件是一个虚幻的世界,外界回归到了空性。并不是他故弄玄虚,而是对自己一个全新的认识,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并勇于承认。正如鲁迅所说:“我们必须敢于正视,然后才望敢想、敢说、敢做、敢当。”而禅学里打坐、诵经不就是在修行修正自己的吗?

如果用思想的境界来说的话,慧能此时的状态不再是“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”的一叶障目,只能盯着眼前的具体事物有所感悟了,也不是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半山腰状态。而是,犹如山顶的巨人,他能正视自己的不足,大胆说起自己的不足,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”,虽然还有一点没有悟透,但是已经拥有了“一览众山小”的胸襟。因而,如此看来,慧能禅师这句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”,表明他已经领悟到禅学真谛,到达最高的思想境界。若继续修行,必成大器。得到”五祖“赏识,就不足为怪了。

二十字,参透了儒家思想

儒家思想有什么?有很多的观点与理论。首先,从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说起,儒家思想注重自己的修养,讲究修身养性,并且还有“一日三省吾身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的自我反思。再观慧能的这句偈诗,就如前面所说,慧能说的这句偈诗,其实是对自己不足的正视,是对自己之前对事物的认知不足所进行的反思。所以这前面的两句,短短十个字,他便说出了儒家的思想,也就不足为过了。

其次,儒家思想还不缺乏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的浩然正气与坦荡胸怀。这个时候,我们不妨联系慧能禅师在作这首偈诗时的背景。当时,因为五祖弘忍法师感觉自己年老,所以要赶紧选拔自己的“衣钵传人”。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如同一直以来他并不被看好一样,这次也是。寺院的众弟子都看好的首座大弟子神秀的偈诗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不使染尘埃。”,一致认为大弟子这首写得妙,写出了高洁的心性,还写出了远大的志向,众推为第一。

然而,我们的慧能禅师读了之后不以为然,随即便吟出了开篇那首传诵至今的“偈诗”。前十个字写出了他的顿悟,是对自己的反思。而后十个字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则是对大弟子行为的不认可。本来就没有东西,又何来反复擦拭之说呢?又何须虚情假意呢?坦坦荡荡不好吗?这,不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正气凛然的君子之气吗?最后,纵观这二十个字,不就是作为”五祖所需要的“衣钵传人”的肚量与胸怀吗?

一首诗,写出了老庄思想

老庄的思想有什么?老庄的思想里包括了很多内容,包含了一种处世哲学。首先,最深刻的一句就是“有即是无,无即是有”,先不说其他的,就从我们的佛学的那句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无论是从意思,还是结构,都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接下来,我们来对比分析老子的基本观点“有无相生”。为了论证自己的这个“有无相生”的基本观点,老子也在《道德经》中列举出了例子,指出人们所生产各种各样器具其实都是有空的,正是因为有了空器具才发挥了它的作用,就像人类建造的房屋,就是因为房屋存在空无,才能够供我们人类居住。但凡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,慧能的偈诗里的所写的“空”、“无”,不也就是这个意思吗?所以,慧能一句诗有体现出道家老庄思想,是有据可依的。

最后,依然从慧能作诗的背景来分析。在老子的著作《道德经》里,他写道“天地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,这里其实写的就是有和无的一种辩证关系,我们所说的“实有”都是在空渺没有当中产生的,因此“实有”是世间万事的生存的基础。然而,世间之所以能够产生“实有”,又是因为有“空无”作为基础。因此,在老子看来,其实“实”和“空”,“有”和“无”是相互对立存在,而且,相互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。慧能与大弟子神秀的诗作内容不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辩证过程,最终五祖认为慧能的更胜一筹吗?这也足以说明当时慧能的状态与老庄思想有相似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