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首页 > 常识 >

走西口是什么意思(走西口历史文化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22 08:39:12    

走西口的眼泪

流不尽祖辈的柔情

黄土坡驼铃传来的时候

口外的哥哥牵挂着故乡的亲情

大黄风吹来流浪的沙蓬

吹断了归途吹不断大榆树的根

拌莜面的苦菜

养育了倔强的个性

蒲公英落地生根的时候

黄河的血脉浇灌出金色的收成

山丹花映红了神州的家园

飞天的梦啊回到了北方的怀中

相信你听过这首悲壮的《西口情》,歌曲婉转曲折,高亢有力,充分展现了走西口的人民倔强个性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。

这首歌曲反映的就是走西口这段历史。

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有影响的三大移民潮之一。

走西口,是指清朝康熙年间至20世纪60年代山西 、陕西、河北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、经商的移民活动。

从清康熙年间开始,到民国后期达到高峰,持续了近三百年。

故土难离,谁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?

走西口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。

“西口”是指大同以西右玉县的杀虎口,是由晋北、晋西北出杀虎口或渡黄河,陕北、宁夏、甘肃越长城、过黄河通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地域范围的泛称。

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自然灾害、人口激增和土地兼并激烈,朝廷不得不提出私垦、放垦政策来缓解社会矛盾,再加上当时晋西北、雁北、陕北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,进一步促使这些地区的人们寻找新的家园。

走西口的迁移路线主要有四条,迁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。

寄民阶段是从康熙第三次西征噶尔丹开始,一直到光绪十年(1884年)清政府在西口地区进行“编户立籍”为止,此时西口地区的汉民数量已经具有一定规模。

住民阶段从光绪十年(1884年)开始,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清朝官员贻谷开始东西垦为止,是走西口活动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,此时的西口地区大约有汉民一百二十万人左右。

居民阶段从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开始,清朝官员贻谷督办西蒙垦务使土地性质发生质变,加速了走西口进程。

进入民国后,历届民国政府延续清朝在西口地方的政策,推动百姓继续移民西口地区。国民政府在这里设立绥远省,不断强化省县统治,走西口活动达到了最高潮。

最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实行新的户籍政策来划定城乡户籍,走西口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萎缩并最终消失。

正如歌曲里唱到“蒲公英落地生根的时候,黄河的血脉浇灌出金色的收成”,走西口的先辈们在草原落地生根。


走西口导致最直接的结果便是:蒙古人口减少,汉化趋势显著。

西口移民垦荒、开渠、创业,用双手在西口地区开创了新的家园。走西口加速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各民族交流融合,携手发展的过程。

西口商贸的蓬勃发展提升了商品交易,带动了人口迁移,对中国西北部的稳定融合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
同时手工业、现代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。

走西口带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口文化。

走西口是一部心酸悲壮、披荆斩棘的移民史,也是一部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的创业史,更是一部守望相助、民族团结的发展史。

走西口的创业史,为统一多民族的我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。

中华民族应该永远记住走西口这部历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