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首页 > 常识 >

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(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会出现袁绍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大家族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9 09:39:09    

袁绍和袁术都出生于著名的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。这个所谓的“四世三公”是指,袁绍的祖上有四世四代都位列三公这个职位,而三公便是这朝廷上最大的官职,享有的权力很大,这所谓三公指的是司徒,司空和太尉三个官职。

袁术出生于东汉时期,其家族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。而袁绍的祖先袁良在西汉晚期当过汉平帝的太子舍人。袁绍的家族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是世家大族了,当时还不是很出名。

在东汉末期,门阀制度大体萌芽,初步形成于曹魏、西晋,确立、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,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。门阀制度是指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,即以家族为单位,通过亲戚关系和婚姻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。在东汉末年,从郑浑、郑泰等人开始,荥阳郑氏逐渐发展为门阀大族。

在两汉时期,经济政策加剧了土地兼并,察举制成为政治工具,促成了士族门阀的壮大。察举制是指通过考试和推荐来选拔官员的制度,品德与才能是选任官员的两大重要标准,品德主要体现在他人的推荐之上,才能则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一方式来体现。

察举制是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,它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,尤其是科举制,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,主要是地方和中央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对个人进行推举和征召。察举制注重声名取士,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,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,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。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,察举科目很多,有孝廉、秀才、明经、明法、贤良方正、直言极谏、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,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,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,选士任官。

察举制存在阶级固化和政治集团的问题。由于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,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,因此,地方长官往往会推荐自己的亲信或者亲戚朋友,而不是真正的贤才。这就导致了察举制的任人唯亲的危害,同时也导致了阶级固化和政治集团的问题。